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

《接近無限溫暖的藍》—紮實、深刻的成長記

 
法國片《接近無限溫暖的藍》盛載的,除了是一對同志的愛恨相纏,還有是主角Adele跌跌碰碰的成長歷程,而且後者的著墨更為深刻。

電影片長近三小時,述說女主角Adele從中學時期到成年任教師的逾十年歲月;她起初對感情及性向都感懵懂,惟經歷過一場霧水情緣後,慢慢了解真我;直至她遇上染藍髮的藝術系女生Emma,展開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;但隨著二人相處時間日久,亦因著事業的際遇不同,彼此感情從親密得如膠似漆,慢慢變成疏遠,並出現背叛及爭執,美景慢慢被撕破。

本片細膩描寫主角Adele的心境,順著劇情推進,觀眾也一步步感受她的成長,以及當中的患得患失;她最初發現自我時,不忌諱釋放情感,卻了解到坦白會令自己和別人受傷;直至她找到意中人,確認人生目標,又放手一搏地豁出去;後來她經歷種種傷痛,由迷茫到慢慢調適,最後將悲傷放在心底裡,並踏出灑脫的一步。

對於歲月的流逝,電影交待得很含蓄,沒有煞有介事地寫下「多少年後」,或加插過渡片段,效果卻是行雲流水,因為角色的言行舉止印證了一切;藍色亦在電影佔著重要一環,亦從開首的耀目示人得有點刺目,漸漸不經意融入在不同環節當中,轉成柔和的襯托;Emma的藍髮在前半段形同標誌,不時乍現的藍色氛圍亦搶眼;但隨著主角愛得Emma愈深,藍色亦愈來愈融入她的生活當中:衣服、身處的環境、不同用品等,都有或淺或深的藍;藍色形同Emma一樣,變成了她生活不可割裂的部份—即使Emma後來的頭髮已染回金色。

值得一提的是關於Adele參與社運的段落。該段雖然篇幅短,效果卻甚為強烈。女孩發現自我前,也有參與社運,但那時她站出來,像是旁觀者般,為不公的制度、受壓逼的弱者發聲,但始終未算切身,總有點抽離;直至Adele愛上了Emma,她依然走上街頭,但為的不再是別人,而是自己;她從往日關心議題的旁觀者,而變成議題本身;她的眼神亦比以往更堅定,因她很清楚自己所要的,以及理解到要爭取幸福,需勇敢站出來。

電影對於同志的描寫,沒有刻意煽情,反而很平實地呈現不同階段的悲喜;而且整套戲就如年前的《非單親關係》一樣,無論是劇情及設定,都對於同志給予一份尊重;片中情慾段落也如《色戒》般,是用以推進劇情,也為後來充滿劇力的衝突帶來舖墊,而非賣弄及帶有獵奇性;的確,本片的片長確實如「史詩式」電影般,但它並不冗長,相反電影十分雋永,而片不時出現的學術、文學交流,也跟片中角色的經歷對照,更添玩味及餘韻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